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十分古老的历史文化。不可否认,他们确实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一些古老的恶俗直到今天也没有在印度消失。种姓制度是印度最恶名远扬的落后文化,该种制度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教,当时古印度人构造了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构造,使得人与人之间身份等级差距巨大。

在当今世界,除印度外,像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部分地区也保留着种姓制度,然而在上述国家中,只有印度一家能坚持将种姓制度“发扬光大”。关于种姓制度的来源,最可信的说法是早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为奴役当地群众炮制的剥削制度,没成想这种本该早早灭亡的制度硬是在印度保留了三千年。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当时的印度政府明确表明废除种姓制度。然而几千年来的熏陶使得印度人不愿意放下这项古老而黑暗的制度,迄今为止,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对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仿佛有一道天然的透明墙,低种姓的人注定不会得到好运。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个种姓按照由贵到贱的尊卑顺序依次排列,这四个种姓的人也分别对应四个不同的阶层,他们从出生的那刻起就已经注定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婆罗门是原人的嘴”,这些人往往是贵族或僧侣,他们从几千年前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印度教教条中的那些经典在婆罗门嘴中变成了他们享有特权的理由。“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他们是军事世家出身的贵族,掌握着帝国的运转,这批人是婆罗门的门生,他们通过教徒与神对话,负责守护婆罗门及他们的后代。吠舍是原人的大腿,也就是最普通的雅利安阶层,他们在政治上没有特权,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最惨的就是首陀罗,属于首陀罗种姓的印度人大多都是当地被雅利安征服的土著,世世代代都被认为最低贱卑微的奴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印度对外也宣称力争自由民主,但首陀罗群众似乎不能享受自由人该有的权利,贱民们“理所应当”不能得到教育,因为没有人愿意当他们的老师,更让人在意的是,那些被称作贱民的印度人也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不配上学,因而他们祖祖辈辈都改变不了贫穷的家境。
原创文章作者:晴儿,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百香果号:https://www.huangjinbaixiangguo.com/article/240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