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选定的继承人到底是谁?这像是一个千古谜题,众说纷纭。
每一位历史爱好者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就像那句“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去世前,曾给长子扶苏写过一份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明确把皇位传给长公子扶苏。只不过遗憾的是,赵高扣下了这份遗诏,并与胡亥、李斯沆瀣一气,篡改了诏书内容。

但是史书记载的便是真相吗?
须知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毕竟最终推翻秦朝,建立新政权的是反秦义军。
而历史之所以有趣,也正因为它有很多种可能,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01 两处蹊跷的历史细节
耐人寻味的是,有学者从史书中记载的两处细节获取了一些隐藏信息,似乎揭开了这道谜题。
始皇三十五年,扶苏监军上郡;
仅隔一年,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决定巡狩关东,幼子胡亥随同。
看似平常的两件事,如果从时间节点上考虑,似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细思极恐。
始皇三十五年,扶苏因劝谏坑杀术士一事,惹怒嬴政,嬴政从此开始疏远长公子扶苏,令其在外监军。
紧接着,只过了一年,秦始皇嬴政便带着自己最喜爱的小儿子胡亥巡狩关东各地。

皇帝巡狩关东,仅仅是为了游山玩水吗?显然不是,秦始皇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关东六国贵族,考察指导地方政务。
这是秦朝非常重大的一项政治活动。
而此次出行,他在众多儿子中,只选择带了一个,就是胡亥,而且又是在贬黜扶苏没多久做出的决定。
因此,这是否意味着此时的嬴政已经开始考虑换掉接班人的问题了。
此举是否在有意历练胡亥,考察其才干和治国能力。
甚至说,如果秦始皇没有在沙丘去世,而是健康地回到咸阳,是否也会彻底放弃扶苏,而选择让胡亥接班,甚至是否会亲自下诏赐死扶苏,给胡亥铺路。

于是,从史书中读到的这些细节里,有学者推断秦始皇临终前所选择的继承人就是胡亥。
所谓被赵高扣下的那份诏书只不过是六国贵族为诋毁秦朝而杜撰出来的。
杜撰的目的就是为了反秦,为了制造舆论,让秦帝国的统治者从继承权的合法性上就站不住脚。

此外,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的继承人是胡亥,也有其他依据。
比如说,胡亥是秦始皇最喜爱的儿子,从小跟随赵高学习秦法。
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一直坚持以秦法治国,而胡亥精通秦法,与秦始皇的治国思路相契合,所以胡亥是嬴政默认的继承人。

而扶苏被贬去边塞做监军的那一刻,就已经证明秦始皇放弃了让扶苏做帝国二世皇帝的想法。
甚至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
更何况,扶苏仁慈,治国思路与秦国的法家治国路线是相违背的,不可能被立为继承人。
虽然以上观点确实有些道理,但随着我国现代考古发掘的不断探索,从始皇陵陪葬墓群出土的证据却间接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这段历史并非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即:秦始皇临终前选择的继承人仍然是扶苏。

02 陪葬墓里的惨剧
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学家们在秦始皇陵东侧一处陪葬墓中发现了一堆尸骨。
之所以说是“一堆”,是因为在墓穴中,这些尸骨是非常杂乱地堆放在一起,所有尸骨不仅身体与头骨分离,四肢也杂乱地堆在那里。
从墓穴里的惨景可以看出,这些人在死前是遭受了非人折磨的。
在这些尸骨堆里,考古学家们意外发现了一枚宝贵的铜印章,上面刻着“阳滋”两个字。
后经专家研究发现,这枚印章的主人居然是秦始皇的女儿 —— “赢阴嫚”!

史书中记载,胡亥继位后,“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lù)死咸阳市,十公主矺(zhé)死於杜,财物入於(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六公子戮(lù)死於杜”。
这里的“公子”即秦始皇的儿子,也就是秦二世胡亥的亲兄弟。
其中的“砣死”,正是将身体四肢分裂肢解的一种酷刑。
而考古学家们在墓中看到的景象——赢阴嫚等人杂乱堆放的尸骨,便是在受到这种“砣(zhé)死”的刑法后,被陪葬在那个无人知晓的阴暗墓穴里两千多年。
03 心虚的胡亥
胡亥为什么会做出这种残忍的事情来呢?
《史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胡亥即位后,私下里曾跟赵高密谋道:
“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大臣为什么会不服?无非是因得位不正,胡亥拿不出充分证据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所以大臣们心理才会产生怀疑,才会觉得不服。
为什么胡亥担心其他兄弟“必定”跟自己争夺皇位?

如果是合法继承,以秦始皇的威望,他指定的继承人,有人敢去“争”么?胡亥还会觉得其他兄弟“必”与自己争么?
当然不会,之所以有这种担心,无非是因为做贼心虚。
如果说胡亥在继位前,跟赵高、李斯密谋杀害扶苏、蒙恬,只因忌惮其手中掌握的30万秦军,担心扶苏等人拥兵自重,引发叛乱,毕竟秦国历史上有过类似的先例。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后,他十岁的儿子嬴师隰即位,结果他的叔叔嬴悼子拥兵自重,夺取了王位。
29年后,两岁的秦出公继位,其母掌权,国内政局不稳,人心惶惶。
这时流亡魏国多年的嬴师隰趁机率军攻入雍城(秦国国都),将秦出公及其母杀害,夺回王位,这便是秦献公。

因此,赐扶苏、蒙恬自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胡亥即位之后,用残忍手段杀尽自己的兄弟姐妹,明显是欲盖弥彰。
须知,在秦统一后,秦始皇并没有分封子弟做诸侯,也没有给予自己的皇室子弟任何军权和政权。
即使不杀这些人,也对胡亥的皇位没有任何威胁。
所以,“沙丘宫变”本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背叛秦始皇临终遗愿的政变!
《史记》里的记载并没有错,胡亥的皇位是抢来的!

04 “信人奋士”扶苏
扶苏,这位曾被政敌赵高私下里评价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皇长子,常年跟随嬴政参与国政。
都说“知子莫若父”,赵高对其评价都这么高,何况作为父亲的嬴政呢,又怎能不了解他这位儿子的秉性和才能,又怎能不器重他的这位长子。
况且,秦人务实,历来重视军功,以军功为荣,认为“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甚至有“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样的规定。(王族宗室子弟凡是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室名册)
秦始皇让扶苏“监兵上郡”,这足以说明始皇帝对扶苏的认可和重视。
蒙恬也曾对扶苏分析过:“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

只可惜扶苏也有性格上的弱点,这便是“太过仁慈”,而且容易轻信他人。
扶苏曾多次直言劝柬始皇帝,更因劝阻“坑杀术士”一事,惹怒自己的父亲。
让扶苏北上监军,或许也是秦始皇担心扶苏太过仁慈,如果将来即位,可能无法掌控政局,所以才狠下心来做出的决定。
同时,借此给扶苏一个在军中磨练性格的机会,并让扶苏立下军功,提高个人威望,好为将来接班打牢基础。

可悲的是,秦始皇的这份爱子之心,扶苏并没有真正领会到。
当那份假诏书送达上郡军营后,扶苏轻信了“赐死”的鬼话。
不论蒙恬怎样劝谏,怎样苦口婆心,扶苏只一味地认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坚定地抱着一颗愚忠的心,毅然选择自尽,陪着他的父亲和本该属于他的秦帝国一起埋葬在历史长河中…..
而扶苏的死,也让本该被挽救的秦帝国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原创文章作者:李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百香果号:https://www.huangjinbaixiangguo.com/article/16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