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去城市务工,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农民工子女成为了“留守儿童”。农村的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在心理、观念、情感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农村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是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民依靠种地已经无法满足养家糊口、供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的需求。所以,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城打工。
由于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工作地点经常更换等等原因,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很难解决教育问题。所以,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亲人照顾。这样也就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数是从从年龄、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长短来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讨论。比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一个标准是:孩子在16岁以下,父母出外打工超过4个月以上,可以被定为是留守儿童。根据父母外出人员的不同,分为:完全留守、缺父留守、缺母留守等三种。
二、留守二代
上一代的农村留守儿童,现在基本上也都长大成人,他们大多数早早辍学出外打工,在农村结婚生子。由于长期在外打工,更加不懂农村种地之事,也就导致了他们完全脱离农耕,基本上全年都在城市打工。
和一代留守儿童相同的原因,二代留守儿童也不得不留在农村。据相关部门调查将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前也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父母的命运正在他们身上重演。但是一代留守儿童和二代留守儿童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二代留守儿童追求的不再只是温饱问题,还有网络以及自媒体的影响。
农村二代留守儿童,也被称为“留守二代、留二代、新生代留守儿童”等等,和一代留守儿童相似,先关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
1、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依赖缺失。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的性格和对社会的认知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专家认为:留守儿童存在孤僻自卑、抑郁焦虑、敏感冲动和偏激叛逆等等问题。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
-
2、留守儿童敏感性强,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缺少了相应的爱。他们的内心孤独但敏感。不愿意轻易与人谈心,习惯性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保护,内心缺乏安全感。为了建立安全感,他们“报团取暖”,拉帮结派混在一起,往往发展成问题青年。以欺负弱小来寻找存在感,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
3、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包含两个方面:(1)农村教学资源差。我们都知道农村的教育环境和城市相比差了很多,缺少优秀的老师、缺少完善的教学设备、缺少课外读物、缺少活动场地等等,都在限制着留守儿童的成长。(2)学习监管的缺失。孩子在成长学习过程中,有一些做得不对或者叛逆的地方。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他们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没有上过学,无法辅导他们作业,甚至过于溺爱,帮助孩子躲过老师的检查,放任孩子尽情玩耍。
-
4、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人文关怀。近年来,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机构和慈善组织也为留守儿童捐助了大量的物资,一些大学生去山村支教。但是在过程中,有些物资在过程中被替换,或者资源掌握在领导手里,比如一些领导用捐来的资金买老板椅,装修办公室,建造的活动室一直大门紧锁,不对学生开放等等。留守儿童很难接触到这些资源,有些乡村支教是“目的性”的支教,比如支教保研等等。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去支教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缺少了主动性的关怀。
-
5、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顾,随着社会的发展,隔代监护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老人只是关注孩子是否吃得饱。穿得暖,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的指导、没有安全意识的教育,导致了留守儿童往往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他们时常孤僻、胆小、懦弱,在遇到霸凌的时候不仅不敢反抗,也不敢和家长老师说,长此以往将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
6、人身问题没有保障。农村老人的溺爱加上行动不便,儿童身心发育尚未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很容易出现溺水、触电、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一旦对人身造成伤害,由于农村医疗条件以及应急处置条件的限制,很可能因为救治不及时而丧失生命。
-
7、不法分子的侵害。农民的安全意识淡薄,农村留守儿童有时也会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近年来,虐待留守儿童、拐骗农村留守儿童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也有一些利用留守儿童进行偷盗活动。 还有一些女童,因为缺少父母的有效引导,容易遭到猥亵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但是因为恐惧和缺乏法制观念而不敢声张,导致不法之人逍遥法外。
-
8、发展前景堪忧。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其价值观、人身观、道德观容易不健全。道德意志薄弱、价值观念扭曲、理想信念弱化、缺乏行为观念的约束等等问题日益突出。和其他人相比,他们缺少一定的自控能力,走向社会很难避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以及吸烟喝酒等不良问题的出现,最终可能养成终身恶习。
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儿童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相监督、多元互动的体系。营造一个“进的来的城市”以及“回得去的农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让留守儿童和城市孩子一样拥有平等教育的机会。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走出乡村,去城市学校读书,接受更好地教育。这也就是“进的来的城市”。(2)积极引导农民工回乡。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他们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陪伴子女一同成长。这也就是“回得去的农村”。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这样做:
-
1、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大多数农民工还是想让子女在城市入学,毕竟城市的教育资源还是比乡村学校好了很多。但是由于农民工户口的限制,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或者没有再城市买房,也就没有城市户口,那么城市学校也就无法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完善相关制度,让农民工子女容易在城市上学,也会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
2、乡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乡村学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孩子送到县城就读,导致了乡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教育资源缩减,学校老师变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孩子涌入城市。如果加大乡村学校的资源投入,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好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
3、乡镇企业的建设。在振兴乡村的背景下,依据当地优势,发展乡村企业,或者旅游业。依靠当地的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民居、手工艺品等等。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吸引有能力。有抱负的农村年轻人回乡创业,一方面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发展了当地经济,另一方面能够让父母陪伴在孩子身边。
-
4、相关机构的监管。对于社会物资的注入,相关部门发挥相应的监管责任,让“钱花在刀刃上”。避免“面子工程”的出现,让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
-
5、心理辅导的介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性格以及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定期的培训、交流以及辅导,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减少校园欺凌的出现,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
6、学校、家长、社会的沟通。着三个方面就像三个保障条件,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辅相成,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矫正孩子成长的方向。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也是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的难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李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百香果号:https://www.huangjinbaixiangguo.com/article/16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