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下《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是北宋的画家,生活在1085年—1145年之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画宫室,擅长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其中以一船过桥场景尤为精彩。北宋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是很发达的,其中纸币的原型交子就是在宋出现的。从张择端生活的时间来看作为写实画家画的应该是宋徽宗时期城市繁荣场面。宋徽宗在位时间1100年-1126年,但是公元1101年,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从作画的时间来看,应在在1101年之前完成,也就是说可能画的不是宋徽宗时的经济繁荣情况。
在北宋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是在宋仁宗时期,宋仁宗在位时间1022年-1063年,仁宗在位时由于长期的和平,经济得到迅速增长,也正是在仁宗时在益州设立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到涵咏和张扬。
之后便是宋神宗,宋神宗在位时间1067年-1085年,神宗继位时北宋已经开始面临一系列危机,庞大的军费开支,政府机构冗杂政费繁多,而且每年对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
之后的宋徽宗时期,官府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在金的南下攻打中宋徽宗被俘。
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场景中我比较倾向于描绘的是宋仁宗时期繁荣的景象,但是张择端的年限加上是写实,所以是宋徽宗之前的北宋场景,不排除作者张择端描绘的是对和平繁荣景象,朝廷清明的向往。在繁荣的景象下是当时北宋逐渐衰弱迹象。
拓展资料;
宋代市镇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深印记,也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中国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以及生活习俗方面的形象资料。后人评说,观看这一画卷,“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香尘扑面耳”。让我们一起观赏这幅全景式的画卷,品味北宋都市的情趣。打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乡村风光,薄雾疏林,掩映着茅舍瓦房。两个脚夫一前一后,赶着一队运炭的毛驴沿着河边小道走来。史书记载,由于东京周围无山,燃料匮乏,严重影响到京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一年四季都需要从京西乃至山西等地向东京运炭,以备不济。
张择端把汴河放在图的中心位置,又把船运作为重点来描绘,这是有深意的。北宋时期,流经东京的汴河是连接黄河和淮河的重要河流,是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要道。东京人口众多,从水路运往京城的粮食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汴河。此外,京城需要的日用百货,军备物资也主要依赖汴河这一通道。毫不夸张地说,汴河是东京的母亲河。
画卷中,一座宽大的木桥飞架汴河两岸,宛如彩虹,人们称之为“虹桥”。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桥下船夫为了控制大船而紧张忙碌:有的吆喝指挥,有的持竿撑向河底,有的持竿撑住桥身,有的放下桅杆。
桥头遍布各种杂货店,有的摊位撑着伞,有的摊位搭凉棚。放在搁板上或盘子上的,好像都是食品;放在地上的,似乎都是工具之类的日常用品。
桥下沿河两岸,茶馆酒楼林立。顾客可以一边喝茶饮酒,一边欣赏河上风景。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小商小贩沿街叫卖。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屋宇重叠,官府,民居杂处其间。高级酒楼叫“正店”,小饮食店叫“脚店”。正店中人影绰约,嘉宾满座,杯盘交错。据史籍记载,当时东京一般商店都是早上开始营业,傍晚关门,但酒楼,食店还有夜市和早市。即使雨雪交加,夜市仍然兴隆。
原创文章作者:李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百香果号:https://www.huangjinbaixiangguo.com/article/101879.html